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交流>学术讲座
以欧洲文艺复兴绘画与中国明式家具为例谈中西人文差异
2014-02-20    点击数:1930    高峰

(苏州市职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系,江苏 苏州 215104)

摘要:十六世纪亚欧大陆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东西方人文意识的崭新历史时期,欧洲爆发从神权到人权的革命,中国也出现儒、道、佛与市井文化融合。中国明式家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便是这一时代反映世俗和革新精神的人文艺术的典型代表。然而由于文化根基的不同而表现出人文内涵的显著差异。

关键词:东方  西方 人文 欧洲文艺复兴绘画  中国明式家具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十六世纪越来越受到当今文化学者的关注。因为这一时期,亚欧大陆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东西方人文意识转变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此时欧洲文艺复兴提出人文主义,即反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礼仪之邦的中国也在此时呈现出文化艺术的新气象——文艺的市民化,儒、道、佛与市井文化融合。在此次人文运动与市井文艺过程中,欧洲绘画的革命可谓波澜壮阔,中国明式家具的变革更是在当时文人的参与设计与倡导下,独具文化理念和品格特色,它们虽然各自属于美术与实用美术两个范畴,却都通过造型语言的视觉艺术,成为东西方古典艺术的代表,它们所创造的人文艺术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使欧洲的古典主义绘画和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到了顶峰。

一、西方文艺复兴与绘画

西方绘画历史经历了从原始的映像到透视空间的发展过程,目的是通过绘画来描摹世界,表达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空间表达形式的探索过程中,中世纪是漫长和黑暗的,只有等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才重新开启了透视幻觉艺术的大门。

西方原始时期的绘画多以描绘生活中的兽类为题材,以富有特征的轮廓和富有层次的浓淡色彩,巧妙的表现出立体的感觉,反映出人类最初表现视觉映像的欲望。

(图一)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简朴粗犷,力求写实

希腊文化从荷马开始产生了叙事性的特征,神化事件的叙述和战役的记载都是作为实际事件的描述,这激发了艺术家寻求一个可以将他们的英雄置入令人信服的光与空间之中的舞台。于是特定空间性的表达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绘画的特点,这便激发对透视学的认识。希腊哲学家曾经对透视做了数学的论述:“在图中的线条应该依照自然的比例,使其相当于从眼睛即固定视点引向物体上各点的光线穿过中间的假想平面所描绘的图像”。在古罗马时期,这种以透视表现空间的绘画初见端倪。

(图二)庞贝壁画

图二可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艺术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透视幻觉的艺术被抛弃了。虽然这一时期的绘画富于装饰和神秘感,却依赖于古典艺术的程式化和象征性,与现实视觉世界的联系十分微弱。

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是空间的开拓与发展时期。画家们描绘的也不再是“圣灵”而是从周围的生活中获取灵感。艺术家们反对封建文化,崇尚科学的精神,力图通过透视的应用描绘出令人信服的形象。它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针锋相对的,正是从神权到人权的革命时期。在这场席卷欧洲的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大量的具有革新精神的文化艺术巨匠和反映世俗情感的艺术作品,形成了欧洲历史上一个光芒四射的艺术时代。

(图三)拉斐尔《雅典学院》

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探究和应用透视学的历史,表达西方人对自然规律渴望和追求的过程。尤其在文艺复兴时代,其思想内容是以人文主义这个术语来表述的,人文主义确信人的理智的无限巨大力量,以及对自然世界的觉醒,这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文艺复兴的人们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二、中国人文与明式家具

当西方人在与自然界抗争中奋力地掌握自然规律和改造自然为己所用时,东方的中国世界拥有独特的人文气息。中国之所以称之为“中国”一词,因为“天下中心”为其文化本意。《诗经·大雅·民劳》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汉代扬雄说:“孰为中国?曰:王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天下文化观使中国文化带有醇厚、平和的色彩。中国是礼仪之邦,用礼乐来教化天下之民。《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为之中华”。修身齐家平天下为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追求。因此中国文化重伦理,求和谐,讲究人文教养。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政权的全面成熟时期,明清文化一方面是对封建文化的沉暮和总结,一方面面对于资本主义文明,是启蒙运动的桥梁,此时在中国出现的新文化精神与旧的文化传统并存和反复较量。明代中期以来,社会酝酿着重大的变化。在市民文艺中表现出日常世俗的现实主义,在上流阶层表现出反抗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辅相成,明式家具就产生和盛行于这一历史时期。在崇尚本真,反对虚伪、矫饰的文化背景下,适应于追求身心自然和谐的苏州园林的环境中,文人士大夫以其传统文化观念和时尚美学对家具施之审美影响,推陈创新,通过明式家具引领了新的优美、清醒、自然、和谐的新的文化理念。

如图四

(图四)老花梨木圈椅

一件老花梨圈椅,高99厘米,宽58.4厘米,深45.9厘米。通体显示着老花梨木细润华美的自然材质,座下三面壼门式券口牙条,向外膨出的联邦棍,笏板式靠背板,板心上透雕螭龙戏灵芝,下锼出蝙蝠纹亮脚,自然弯曲的扶手与靠背流畅连成椅圈,与方的座面形成对比,方圆同构中显示着中国的气度。

图四、图五是“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弟子周公瑕曾经日常使用的一把紫檀木靠背椅,在其靠背上镌刻着一首五言绝句:“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此外在南京博物院珍藏一件万历年间制造的书桌,其腿部也有“材美而坚,工朴为妍,假而为冯(凭),逸我百年”的刻款。还有,吴郡书画家张梦晋、张凤翼,在云石桌面上题刻 “……自云满案从舒卷,谁道不堪持寄君。”等等,这里的一椅一桌,一木一石,让他们感受到的竟是一片清雅闲适、延年益寿的情怀。这些不仅让我们今天感受到明式家具自身的和谐,而且使我们了解当时人们在生活中凭借明式家具传达出的身心和谐,以及主人与家具互为朋友的和谐。

三、中西方人文差异

对于文化、文明和人文的解释,中西方最为原始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汉时刘向说:“凡武之兴,谓之不服;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国古人指的文化是文治教化,一开始便属于政治社会理论范畴。 “文”的本意是指色彩交错的纹理,《易·贲挂》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钱穆在《中华文化十二讲》中说:“至于文明二字,用中国古人的讲法,是说那些花样要使它明显化。”花纹求其明显,又须能停止在明显的花样上,这叫人文。《礼记·乐记》曰:“情深而文明。”文明是人类活动逐渐秩序化的程度,而人文,就是指此秩序本身。在西方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对自然界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是指对土地的耕作。文明的英文是Civilization,它的反义词是野蛮。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提出的主要思潮——人文主义,即反对宗教神学,提倡学术研究、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

因此十六世纪,亚欧大陆在共同的生产关系变革的背景下,由于文化根基的不同,人文内涵表现出显著的差异。通过文艺复兴的绘画,我们看到从原始的无意识感知飞跃到科学的理论体系,将自然现象的诠释应用到艺术的领域,透视成为美学的准则,透视原理纳入形式语言的造型规则。而在同时代的中国其文化思想的活跃表现在,许多具有近代民主进步思想的思想家,或成为儒学的异端,或者以儒学的正宗面目出现,成为具有更多哲学思辨的进步学派。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始终作为中国文化形态的突出特征。宋代理学家解释:“不偏之谓中,”是强调人们在为人处事上思想和行为的适度和守常;和,是指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中国人向来自视为宇宙秩序的一分子,并对天地抱着尊敬的态度。敬畏自然界的风霜雨雪,视江湖树石为神明,天人合一。而在西方,当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后,人和神便分开了。神的世界是神圣的,不同于人类,神与人之间存在鸿沟,西方世界天地分为二截,表现的是决裂。这恰恰是中西文化的根本区别。

今天,当文化的多元化重新确立,全球性文化露出端倪。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按照深厚的中国人文的理解,将人的位置放于天地之中,解读宇宙、确立自我。按照西方人文的理解,是探索宇宙、发展科技,改造世界,依归人文。西方人善于掌握自然的科学规律,中国人最懂得和谐的生活艺术。科学和艺术,基于人类创造力的共同基础,追求共同的目标:真理的普遍性和人类未来世界。因此思索中国明式家具,它的未来,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基础之上,将旨在体现现代中国人崇尚的人文关怀。


参考书目:

现代设计透视/胡乃敏.沈阳著: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6

明清苏式家具/濮安国著.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9.8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许倬云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中外文化艺术史丛书-中国文化史/李少林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4